2014年10月5日 星期日

真實的貧窮面貌

書名:真實的貧窮面貌
作者:周永新
出版:中華書局
年份:2014年

以「和平,非暴力」的「佔中」口號而引起的社會動亂,破壞社會經濟、民生、秩序,影響深遠。更甚是「佔、反」兩派對立,做成社會撕裂局面,加劇香港內部矛盾。當年泰國紅衫軍與黃衫軍對抗,台灣藍、綠陣營惡鬥等等情況重現香港。因社會內耗而做成的傷害令人痛心,始作俑者難辭其咎,但其實我們對現代「社會理念」的知識是否太過貧乏,才容易被似是而非的亮麗口號瞞騙。

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的街頭衝突原因從何而起,值得反思。

前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周永新,窮一生精力研究香港社會現象,2013年退休後專心寫作,分享多年研究心得,對社會學有興趣的讀者甚具參考價值。

四十年代二戰結束後,香港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生活困苦更逢五十年代國內局勢動盪,大量移民湧入對社會做成的影響,有正面亦有負面。現在小島安享的繁榮可說是從上世紀的一窮二白開始建設而成。多年來經歷不少經濟或政治波折重重各式各樣挑戰,就是香港的傳奇故事。

周永新近作《真實的貧窮面貌──綜觀香港社會60年》結集作者戰後在香港的生活經歷,包括數十年來社會的動盪與演變,以及分享在社福界及教育界的親身體驗。本書內容主要探討香港的老人及貧窮問題,指出貧窮現象已由數十年前的個人問題,演變成為今日的制度問題,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因累積各種問題而成的複雜結構性問題。而且由此起的社會內部矛盾,甚至政治衝突日漸嚴重,情況可能成為香港前途的障礙。放眼今日社會,可說是預言應驗的文章。

作者以觀照世情的筆觸,道出香港的現代社會發展歷程,有悲喜交集,亦有起伏不定的困惑,其中有危機亦有機遇。今日看《真實的貧窮面貌》可讓人反思,香港從上世紀捉襟見肘的生活,發展成今日的大都會格局,財富分配當然是問題,必需探討解決方法,否則會影響社會安定。但我們是否願意面對現實,也是關鍵。

如果我們把上一代的努力建設,辛勤累積而成的成果,今日毀於一旦;任意破壞社會和諧,托詞為了下一代理想前途,所謂公民抗命但其實是逃避公民責任,自欺欺人莫過於此矣。

周永新解構社會問題的精準令人佩服,關於寫作治學,如自序所言「我們必須向前走自己的路,並且從過去的經驗吸取教訓,這正是本書寫作的目的。」走過歷史珍惜今日。如果因為幾個人的豪賭,而輸掉幾百萬人的血汗,代價實在太大。














照片轉載自三聯書店1999年出版《香港故事──邱良攝影選》

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反抗者

書名:反抗者
作者:卡繆
出版:大塊文化
年份:2014年

因《異鄉人》(L'Étranger)而為人熟悉的法國作家卡繆(Albert Camus),生逢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亂世,曾經參與歐洲多次社會運動,可說是身經百戰的社會運動專家。他並不反對抗爭,甚至認為人們有權享有的幸福,靠反抗才能獲得。但在他的作品裡,其實更強調抗爭的意識形態,才是運動核心價值,指出抗爭運動並不等如社會動盪。

他的作品除了善於表達「存在主義」概念,其實不少也是二元對立命題的代表作,例如《反與正》(L'envers et l'endroit)及《放逐和王國》(L'exil et le Royaume)等等。今日再讀他1951年的作品《反抗者》(L'Homme révolté)實在百感交集,這並不是一本社會運動的「抗爭手冊」或「反抗指南」,而是一本關於反思對抗本位的存在主義作品。

卡繆在《反抗者》說明了「純粹反抗」的危險。社會運動中的反抗者是否真正了解運動的動機、方式、行為、方向、目標等等內容,或純粹只是為反抗而反抗的宣洩,只是一場以混亂為始末而缺乏「社會性」的群眾活動。也因為卡繆明確的反對暴力立場,令他與當年著名的左派知識份子沙特(Jean-Paul Sartre)產生政治立場的意見分歧。

書內對於反抗的存在意義,提供了不少令人反思的引子。卡繆以歷史上的革命為例,說明不少反抗者原本所反抗的對象,最後竟然成為了反抗者的自身景況。當發現自己落入了原本自己所反對的意識形態,同時亦會發現其實這並不是一場抗爭運動,而只是一場沒有贏家的社會悲劇。做成無可挽救的局面,是因為反抗者的思維邏輯,原本就只是以自我中心的尺度出發。

卡繆指出當我們回顧歷史上不少革命,開始都以崇高理想出發,最後卻以各種破壞形式結束,一場悲劇做成無可挽救的局面,原因不外乎亦是關於反抗者的動機、方式、行為、方向、目標等等因素。以果論因其實是因為運動以錯誤開始,最後也唯有以錯誤結束。

作者在《反抗者》內提出各種在歷史中曾經發生的事件,從而整理出各種反覆的辯證,讓讀者反思所謂的社會運動,其實是把反抗者的思想及社會觀念帶到一個甚麼境況?對自己及社會結果帶來甚麼影響?實際是毀滅了甚麼?真正又成就了甚麼?當反抗者融入群眾,他的理想原則、社會道德標準還是否一樣?或已經變成迷失了的盲目吶喊呼叫?是值得思考。

卡謬對於現實的荒謬從不諱言,他指出在荒謬的現實世界,反抗的力量應該是專注於創造性,而非破壞力。如果以為抗爭就是等如遊行示威,癱瘓社會經濟,甚至是等如煽動暴亂,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抗爭的本體意義,或者只是找一個藉口罷了。

以民主之名的暴力最是恐怖,追求的其實並不是所謂甚麼理想,可能只是滿足自己為所欲為的自私想法,又或者其實只想毀掉這個社會,逃避真正的公民責任。卡謬對抗爭的解構,可說是文明社會運動的永恆註解。

卡繆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今日再讀《反抗者》令人無奈地難堪,為這城市甚至有點難過。


(照片轉載自Bastille Post)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六祖壇經

書名:六祖壇經
名譽主編:饒宗頤
出版:中華書局
年份:2012年

宗教觀念在中國先秦文化思想並不顯著,近代國學大師錢穆將六祖惠能的言行錄《六祖壇經》與《論語》和《孟子》並列而論,視為探索中國文化的經典,是肯定了佛家思想在中國文化傳統的位置。

二零一二年是中華書局開業百週年華誕,當年推出的「新視野中華經典文庫」誠邀國學大師饒宗頤擔任文庫的名譽主編,特意選取一系列在中國文化歷史最具影響力的經典著作,成為中華書局在弘揚華夏文明之路上承傳與開創的標誌之一。唐代禪宗惠能大師的《六祖壇經》就是文庫的其中一部經典,今日再讀的感覺,就如俗世的一道清泉,可以洗滌人心塵埃污垢。

而且在《六祖壇經》更可以看到在佛學本土化的過程中,求同存異的格義理念。孔子在《論語子路第十三》篇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反思今日社會風氣,從辦公室政治到官場政黨內訌,市民對佔中與反佔中態度勢不兩立,日常生活中的香港人和新移民。我們大部份人究竟是和而不同還是同而不和,又或是真小人與偽君子的不同所以不和,應該可以立見高下。但無奈民意與民智的落差,容易令社會陷於困局原地踏步。

當無能面對時代步伐社會轉型,自我中心會變成世界標準,對現況不滿而美其名的各種所謂抗爭,會否只是幻想中的抗爭,或可能只是自己的無知跟自己的懦弱抗爭。佛學所言「貪、嗔、癡」就是指人世間的內心惡念自作孽。

對應「貪、嗔、癡」就是「戒、定、慧」。

在《六祖壇經》中〈定慧品第四〉篇記載「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執迷不悟會否就是同一天空下對立局面的寫照。

從初祖達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惠能,佛學理論博大精深,我欣賞禪宗所言的虛空入定,一刻活在當下,就是導人以善珍惜人生的實用「人生攻略」。為人熟悉的惠能悟道佛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否我們的現況?苦海無涯,回頭是岸。值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