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書名: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
作者:呂大樂
出版:中華書局
年份:2012

懷緬過去可以有各種原因,可以是溫故知新也可以是逃避現實。只是懷緬的過去,是現象學的一所場景,或只是一堆幻想的拼貼,就決定了主體在時間線上的位置,是面向未來的願景,或只是昏迷在過去的陰霾。

呂大樂《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書名,表達了一種不確定性取態,卻又小心翼翼與讀者重回一個年代,一個以為了解卻更有可能被誤解或忽視的年代。

於今年「第六屆香港書獎」獲選為十大優秀好書那似曾相識的七十年代》是港大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近年引人注目的一本著作。對這一代香港人而言,如果六十年代的話題是「暴動」,八十年代的話題是「中英談判」,那七十年代的話題就顯得有點散亂。為了給這一段時光補白,呂大樂就以他本土文化研究的專長,把筆觸聚焦於七十年代,整合出一幅立體的場景(Phenomenological Field)呈現讀者面前。

全書分為三部分:「關於七十年代」、「殖民地的生活經驗」及「麥理浩時代」。各部分內章節,以不同主題架構出一個年代的模型。內容包括:建築保育、越南難民、社區發展、消費模式甚至足球運動……。讓讀者再次思考殖民地時期的香港社會,是怎樣的一回事。

呂大樂在〈無關痛癢的1974〉巧妙地以一個年份帶出一個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背景。隨後在〈殖民冷經驗〉中以香港人在殖民統治下的疏離感為引子,經過連串篇幅各種事件的探討後,在〈「麥理浩時代」的殖民性〉文章內引用當年港督麥理浩的一篇報告,轉述殖民地政府為何及如何計劃培養一份市民自豪感(civic pride)的打算。

殖民地政府的政策,當然以宗主國的利益為依歸。如果以為「麥理浩時代」是香港近代的一段黃金時期,而忽略了各方背後的政治盤算考慮,會否有點過份簡單。殖民地時代是否值得懷念實在見仁見智,就如那本專為香港人而設的「BNO」護照是否有價值一樣。「過去總是美好」的想法,或者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另一種說法吧。

「嘗試再次進入『七十年代』,我的目的很簡單,只在於重新開放閱讀那個時期的香港社會的方式,令認識、理解、分析可以較為立體和多元化,而不要不停的重複那些近乎固定的看法。」──呂大樂

呂大樂與蘇守忠及莫昭如可說是一個時代的見證者,今年合照於「第六屆香港書獎」頒獎典禮,實在有點歲月如梭的感覺。(照片轉載自香港電台網站)

12 則留言:

  1. 70 年代我認為是香港最好的年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劉朗兄,
      70年代也是我最好的年代,因為...
      老豆會帶我去行"工展會"...淺水灣游水...太平山睇風景...瓊華飲茶...皇上皇食雪糕:-)

      刪除
  2. 我要唱吓歌先~~~

    懷緬過去常陶醉,一半樂事,一半令人流淚。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世純,
      你咁搞笑,點會流淚呀...
      我想你懷緬過去應該全部都係陶醉樂事*.*!

      刪除
  3. 一睇你班友咁怀緬七十年代,就自爆晒係老野喇。
    七十年代與其他年代一樣,有好有醜,不過佢係我成長年代,感情特別厚。

    回覆刪除
    回覆
    1. 2chanze,
      其實七十年代仲有"認中關社"學生運動值得一講,不過晚輩孤陋寡聞...也就不提了...
      btw,七十年代,我每日有五蚊零用錢返學,也是美好回憶*.*!

      刪除
  4. 教授出書,好易變得學術化,難明.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佛爺,
      佢之前本"四代香港人"直情好似論文咁款,我睇完都唔敢講乜嘢...不過教授又真係高手,得閒睇吓佢啲書都得益不少架:-)

      刪除
  5. 鬆高鞋、喇叭褲應該是七十年代的經典。

    回覆刪除
    回覆
    1. Jessica,
      咁我又無試過喎...印象中"溫拿樂隊"好似就係咁樣:-)

      刪除
  6. 那個年代大家都很踏實

    回覆刪除
    回覆
    1. 卡臣,
      現在就是吵吵鬧鬧度日,"踏實"呢兩個字好像消失了-.-!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