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歷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煙花三月

書名:煙花三月
作者:李碧華
出版:天地圖書
年份:2000年

書架一本封塵的書記載了一段絕不應該被封塵的歷史。如果每個人都是一篇故事,但願這篇故事從來沒有發生。

按作者記錄,這書初稿於1999年7月7日(七七事變);內容重整於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第二次修訂於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上述日子都與二戰日本侵華有關,最後修訂完稿於2000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內容講述一名曾經是慰安婦的女子,戰後與一位國民黨警察的愛情故事,失散尋找三十八年,至死不渝的真人真事。

日本侵華期間數十萬名中國婦女被迫充當慰安婦,書中女主角袁竹林婆婆從十八歲開始被日軍蹂躪,開始了悲慘一生,唯一給袁婆婆感到世間有情的溫暖,是戰後一位國民黨警察廖奎先生。但因為戰後國內局勢動盪,兩人經歷短暫的婚姻後被迫分離,以為一生也沒法再見。

冥冥中的偶然讓李碧華與當年七十六歲的袁婆婆相遇,開展了好像冥冥中有主宰的尋人旅程,本書記錄了作者在中港兩地透過不同媒體努力尋找,走遍茫茫大地最後成就了這段失散三十八年的重逢故事。

令人默言的《煙花三月》不但記載二戰期間日軍暴行、慰安婦悲慘景況,亦有講述國內上世紀的社會動盪,而令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本論述「人性」的著作。日本政府最近聲稱考慮削減甚至停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經費支持,原因耐人尋味,看看日本老兵的南京大屠殺懺悔錄《東史郎日記》會有點引子。

關於中國、日本、人性、良知、愛情等等,我們的印象可能都太片面。

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

書名: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
作者:利科(Paul Ricoeur)
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
年份:1994年

如果時光隧道是相對論的推算,重整歷史也就是語言哲學的類比。今日重讀《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可以感受文字遊戲的規則,可以君子也可以流氓。

看不明白歷史學家的潛台詞,只好走到街上喧鬧,算是給廉價良知的一點安慰。如果這種悲劇的哀愁感染了社會,創傷比瘟疫更可怕。

在《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內,記載了法國現象學哲學家利科(Paul Ricoeur)在Zaharoff Lectures講座影響深遠的演講稿。作者以歷史學年鑑學派為背景,配合社會學的哲學論調,探討當代歷史學最重視的課題──認識論和方法論。

在本書〈展望:歷史學的理性和事件的命運〉文章內,作者引用了歷史學家保羅‧韋納(Paul Veyne)七十年代著作《清點區別的清單》中一段關於處理歷史學與社會學格義之間的區別問題,說明歷史的意義,今日重讀別具參考價值。

韋納分析展現歷史的技巧,可以是基於事件概念化與個別化之間的關係對比。「人們不需要概念就能撰寫描叙述史,因為人們能相當出色地使事件概念化,但這種叙述史與事件史不完全是一碼事」。關於這種概念配置的技巧,作者以另一段引文闡述。

「韋納告訴我們,以這種方式予以相對化的個體,不是由該個體在時空中的地位確定的:『歷史學不研究時間上的人,而研究歸納為各種概念的關於人的素材』;『歷史事實可以個別化,而無須放回到時空復合體中』。事實上,修正僅僅是中止個別化過程的最後形式;修正并無時間內涵──它不是『此時此刻』。假如我們止於這個反應,我們就會『丟棄連續的叙述』。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唯一不同是感興趣的對象:社會學家對規則感興趣,而歷史學家對例證和區別感興趣。」

作者在本書另一篇章〈保羅‧韋納與修史〉內解構了韋納在七十年代的另一本著作《怎樣寫歷史:方法論》,重點就是探討重整歷史的問題。今日讀《歷史學家的技藝與貢獻》(The Contribution of French Historiography to the Theory of History)可以讓讀者思考歷史事件在時間線上的立體向度,為各樣歷史上所謂「平反」的意義平反。

如果以為今日看到的片面就是歷史的全面,會否太過膚淺是值得反思。當歷史成為政治本錢,成為政客的生財工具,只反映了大部分人對歷史本體的無知,或者歷史在今日的社會意識形態這淌渾水已經沒有歷史意義,只是一種發洩不滿情緒的藉口吧。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古書之美


書名:古書之美
作者:安妮寶貝/韋力
出版:新星出版社
年份:2013年
 
「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王維‧《送孟六歸襄陽》
 
一年伊始可以萬象更新,也可以溫故知新,今年第一本書就由古書開始吧。中國最初的古籍應該是《周易》,相傳在「西周」時期由周文王主編,可說是符號學始祖,開展中華文化的哲學天地,也開始了華夏文化長河。
 
書本可以是思想載體、知識記錄、文化源流,也可以是一件商品,但這類商品在中國千百年歷史可算歷盡滄桑。古代有焚書坑儒,近代有文化大革命,令一本古書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已不只是一件商品,更可以是一段跨越時空的歷史見證。
 
 
這本《古書之美》是由兩位完全不同風格、背景的作者合著而成,內容雅致盎然,跟一般古董書的說文解字方式不同,是吸引之處。安妮寶貝是國內近年漸受注目的作家,曾任《大方》文學雜誌主編,近作《眠空》散文集以優美的文筆描寫生活中的創作與思考,冷靜又帶點感性的文字是她的風格。另一作者韋力,被喻為當代中國藏書最豐富的古書收藏家,他位於北京的私人藏書館「芷蘭齋」藏書超過七萬冊古籍,其中包括從宋、元至明、清朝代的名家批校本及抄校稿本等等,韋力對古籍研究的熱忱實在難得。
 
這本以中國古書為題的《古書之美》內容分為「訪問記」、「古書收藏」及「古書談」三部份。第一部份「訪問記」內容是安妮寶貝以訪問形式與韋力對話,從簡單的家庭生活、工作經歷、對研究古書發生興趣因由、搜羅古書的經驗,以及對古書保育發展抱負等等,內容以親切隨筆手法細述。就算對古書沒興趣,但讀過這一章會對「理想」一詞重新思考,是很有價值的一段參考經歷。
 
第二部份「古書收藏」由韋力執筆,介紹古書歷史、類別、結構等等。例如何為「善本」古書就有深入淺出的詳盡講解,對有興趣認識古書的讀者提供了實用的基礎知識,章節分明的文章配以精美圖片講解,認真的編輯制作令人想起古人對出版質素的要求,實在令晚輩汗顏。
 
 
第三部份「古書談」選取了一些珍貴的古籍作專題介紹,包括《尚書》、《禮記》、《全唐詩》等等,除了講述這些現存古書的來歷,也講解這些古書文本內容的始末,令有興趣研究歷史經典的讀者,對這一章的感覺是愛不釋手應該錯不了。
 
 
歷史上記載中國最早的藏書家,相傳是周朝時期曾任職類似現在國家圖書館長職位的老聃,為書籍文獻的整理存留立下典範,在其後的悠悠歷史中,歷代著名藏書家人才輩出,例如宋代歐陽修、李清照等等。可惜中國上世紀歷史多災多難,社會動盪不安,令不少珍貴古籍流失於無影無蹤。
 

 
「我們的藏書歷史因此產生隔斷,今天的藏書家都是從八十年代末期興起,包括我在內,我們跟傳統有所割裂。」雖然韋力自言財薄力微在做舉鼎絕臏之事,但他虛懷若谷對中國文化之古道熱腸,實在值得我們反思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文以載道,惜字惜緣。能與往事天長地久,也許就只有這些無言見證千古的古書。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歲月無聲

書名:歲月無聲
作者:和仁廉夫
翻譯:張宏艷
出版:花千樹
年份:2013年
 
這類書的題材在本地出版市場可說是非常小眾的一回事。《歲月無聲》副題「一個日本人追尋香港日佔史迹」,說的是香港上世紀二戰時期歷史。作者和仁廉夫畢業於日本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歷史系,主修考古學,是日本華南學會、殖民地文化學會、日本華僑華人學會等會員。他父親與祖父都曾在二戰中服役,祖父被派駐南京及廣東增城,父親被派駐韓國。事隔多年後和仁廉夫整理父親遺物時,發現祖父當年一些相冊記錄,令他對日本二戰的歷史產生了另一種想法。

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淪陷時期,日軍嚴禁市民擁有港幣,從1941年12月25日開始以兩港元兌換一元日本軍票,其後更以四港元兌換一元日本軍票,如發現市民擁有港元,可即時處決。時至今日雖然事隔半世紀,但其實仍有超過五億四千萬元日本軍票在年長一輩的香港市民手中。若以今日匯率再加上幣值通脹率計算,這些日本軍票肯定價值不菲。

亦因為這些日本軍票,和仁廉夫於1992年在日本遇上「香港索償協會」,看見年老長者拿著大批日本軍票,欲哭無淚又求助無門的苦況,因此決定為索償協會擔任義工,正式向東京法院入稟追討日本軍票賠償,結果法院判決索償協會敗訴,其後繼續向東京高等法院上訴,結果更令人遺憾,法院繼續判決敗訴之餘,竟下令索償協會需要繳付堂費。這些經歷令和仁廉夫對「正義」有更深刻的了解。

和仁廉夫1993年到香港開始尋找「三年零八個月」的經歷,認識了香港歷史專家高添强,讓和仁廉夫重組歷史片段的過程更具體。之後多次往來日本、香港、澳門及中國,尋訪過百位經過慘痛戰爭的日本人及中國人,述說歷史真相中的戰爭慘痛。承受著日本國內各方壓力,完成了《尋找旅遊書中沒有的亞洲──香港》一書,就是《歲月無聲》的日文版原著。

從第一章〈三年零八個月──從黑色聖誕到重光〉開始到第五章〈戰爭遺留的問題〉完結,本書內容對當年日軍在香港的侵略暴行有詳細考究,香港、九龍、新界甚至離島都有作者足跡。灣仔、西營盤、赤柱、鯉魚門、尖沙咀、長沙灣、荃灣、西貢、長洲、大嶼山……及其他多處地方等等,現在經過這些地方,很難想像那裡曾經是漫天煙火,大屠殺或慰安所地點。二戰前香港人口約有一百五十萬人,戰後只剩不足六十萬,期間姦淫擄掠濫殺無辜屍橫遍地慘況,是活在安逸中成長的一代無法想像。其他周邊地區如澳門、廣州等地亦有作者追尋歷史的經過,令本書內容結構更全面。

這書能夠呈現香港讀者面前,可說是連串巧合的結果。和仁廉夫整理父親遺物時無意中發現祖父遺下的相冊記錄是一次巧合,因為根據日本軍方指示,當年戰後必須把一切戰爭記錄銷毀,以毀滅所有侵略證據為目的,但因為結束戰爭時和仁廉夫祖父在東京軍方醫院逝世,所以留在家中一角的相冊記錄就倖存至今。

而《尋找旅遊書中沒有的亞洲──香港》一書,是本書譯者有線電視前主播張宏艷當年到日本應慶大學攻讀政治學期間,某日於公立圖書館無意中發現,閱讀後大受感動,本著香港人必須認識香港歷史的想法,決定相約和仁廉夫見面,商談把這書翻譯成中文版是另一次巧合。

本書初稿曾經交予一些出版社過目,但都如石沉大海,其間反反覆覆經歷十六年波折,最後終於得花千樹出版社支持,和仁廉夫與張宏艷在香港再次見面,把這本好像冥冥中有主宰的《歲月無聲》出版,把黑暗的歲月,曝光於讀者面前,就如作者於書末所言:「謹將此書獻給受戰爭蹂躪,含恨而終的人們。」目的是希望下一代能夠認清戰爭禍害,珍惜和平。

了解過去,展望未來,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本份吧。

 

和仁廉夫最近到香港接受傳媒訪問,於赤柱軍人墳場展示祖父參軍照片及日本軍票,講述撰寫本書心路歷程。(照片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雖然離開新聞工作一段日子,但張宏艷對發掘事件真相的熱心依然,這本譯作就揭示不少鮮為人知的香港珍貴史實。(照片轉載自中大校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