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好公民:打造覺悟的社會
作者:一行禪師
出版:立緒文化事業
年份:2014年
一花一世界,萬物靜觀皆自得。禪修只可意會難以言喻。禪意可以是山川流水,微風細雨,黑夜中寂靜迴響,也可以是在日光之下,面對內心黑暗,但繼續夢想光明。禪意難言,但總離不開寧謐處,一字記之曰「靜」。
忙碌生活令喧鬧成為常態,繽紛已是尋常,感覺變得麻木,一切事物可以變得很便宜:廉價的工作,廉價的關係,廉價的生活,廉價的批評……,唯有「安靜」變得越來越有價值,安靜可以讓人頓悟禪意,找尋生活價值。
本書講的是非一般佛學,而是一位僧侶的入世經歷。在越南出生的一行禪師,十六歲在順化市慈孝寺出家。經歷五、六十年代越戰的亂世,一行禪師親身感受到生死並非只是宗教觀念,苦難更不只是經卷上的道理,人生中的「苦」是實實在在存在於我們生活。解決問題首先要面對問題,避世不是方法,所以在越戰期間,一行禪師開始提出了「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和「應用佛教」(Applied Buddhism)觀念,是希望說明「正念」的人生觀。
越戰期間一行禪師在越南西貢組織了「青年社會服務學院」,與年青人組織建立醫療中心,協助安置因為越戰而無家可歸的人,提供身體及心靈治療,投入社會運動,以佛學關懷社會,並宣揚反戰運動。1967年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以禪宗僧侶的身份述說和平主義。
越戰期間一行禪師積極呼籲美軍撒出越南,結果於1966年被越南政府放逐流亡海外,其後於1982年在法國南部建立「梅村」禪修道場(Plum Village)宣揚和平理念。時至今日「梅村」已經成為不分宗教、種族、階級、政治立場的共融地方,也是一處學習溝通的地方。梅村曾經為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舉辦禪修營,經過一段時間相處,學習如何放下彼此的仇恨與憤怒,最後雙方都以了解、包容與接納的態度離開梅村回到自己的地方,繼續宣揚和平友愛理念。
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Hans Kung)曾言:「不同宗教信仰未能和平相處之前,世界和平是不可能的。」聽說宗教都是導人向善,但古往今來有不少戰爭都是因宗教而起,以生靈塗炭告終。其實道德只宜律己,不宜律人,若各人都以佔領道德高地自居,結果只會令自己身處一個「道德人,不道德社會」境況,各種社會矛盾由此而起。
大約在十七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書評〈當佛陀與基督相遇〉刊登於1997年的《讀書人》月刊(九月號),說的就是一行禪師當年著作《生生基督世世佛》(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印象最深就是一行禪師化解對立的能力,以求同存異的精神追求普世價值,為各種外延批判與排斥寫下句號,是值得我們今日一再思考。
一行禪師的著作當然會用上一些宗教用語,例如「四聖諦」與「八正道」等等標題,以解說內心與世界的張力,但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他的文章從來都深入淺出讀得輕鬆,令人有開闊眼界的感覺。
近年社會無論是階層、族群、政治,甚至是人與人之間,都若隱若現充斥著各種對立、疏離、分化,甚至排斥。如果想匡亂反正,重新整理思路,或者應該是時候靜下來始於寧謐處,想想禪修道理。面對現實世界,應該是從處理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
本書的英文版書名《Good Citizens: Creating Enlightened Society》。如果自以為是的文明,令我們變得憤世嫉俗,只懂冷嘲熱諷,可能這就是對文明的一大諷刺。
一行禪師好出名呢,他到香港舉行的禈修爆哂
回覆刪除卡臣,
刪除近日天氣熱,真係讀吓佛學,好過飲可樂,有透心涼感覺呀。
佛道以外的宗教,太著重信眾的自身利益,政教合一國家尤其如是。一行的善行,是很值得景仰的。
回覆刪除劉兄,
刪除對個人利益的貪嗔癡執迷不悟,應該就是痛苦之根源。關於佛學,晚輩一知半解,如能隨緣善行,如願矣。
雖然大部份宗教都係導人向善,但佛教更能包容其他宗教的存在。
回覆刪除世純,
刪除哲學家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提出「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一詞,是表達人類對生命的探索,也是宗教的起源。
不同歷史文化,讓不同民族對終極關懷的命題有不同表述。溯本清源是離不開因果之說,求同存異是正信之道吧。
奕山:
回覆刪除我忘記從那裡看過一些見解,說佛教不是一種宗教,只是一種修身哲理。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觀點?
佛爺,
刪除我也認為宗教與信仰是可以分題論述。
宗教可以是集體思想與行為的形態表徵,需要人為組織承傳與傳播。而信仰則可以是個人的尋道歷程,也就是我對「佛教」與「佛學」的粗略理解。在格義的理論層面兩者當然相輔相成,也實在毋須執著,否則無論是宗教或信仰,都只會令人感到困擾,對生命更迷惑。
每個人的領悟力不同,所以佛教的大乘、小乘對不同人有不同意義。但佛學單純的修心哲理之道,對一部份人而言已是智慧箴言。
關於宗教與哲理的探討,我認為馮友蘭之《中國哲學簡史》,實在是值得一讀再讀之佳作。
奕山:
刪除你講宗教和信仰的關係,我看了數遍,也覺得很「玄」,可能我從未聽過此種見解.
我知道馮友蘭之《中國哲學簡史》,但從未想過買來看.因這些著作,通常也非常深奧.
佛爺,
刪除係呀,形而上學說多數都好似講咗等如無講,呢類書讀完好似無讀過咁。乜都好似過眼雲煙,睇睇吓又幾得意架*.*!
奕山:
刪除你講完這段,我才想到如何表達,哲學書對我來說,「太抽象」。
佛爺
刪除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3XAB1fzPY
1:24:16 開始睇睇,不是高清要忍受一下 =.=!
那段係畫面式表達你所講既「太抽象」 ^ .^
佛爺,
刪除如果能夠抽象地活得快樂,也是一種福氣吧。至於匿名網友介紹的影片,又真係幾抽象^.^1
匿名、奕山:
刪除呢套片好長,我睇完之後,週末至講.
匿名、奕山:
刪除我終於看完「達摩大師」。我感覺該齣戲是講「心靈至上」的道理.內裡的打打殺殺場面,是述說內心的掙扎.
只要全心向佛,就算千軍萬馬、山賊土匪、美色當前、慾火焚衣,也不可能動搖心中的信念.而全套戲就只有一位年輕和尚做得到,所以達摩的佛性就傳至他的心上.就算貴為九五之尊,也無從得到達摩的「心中無佛,佛在心中」的至高境界.
這只是我的愚見,各人的領悟也會不同,你們也不會例外.
佛爺,
刪除明白了,原來套戲係咁,謝謝分享。
當社會充滿負能量,得閒睇吓佛學修心養性,其實都幾有益。
最近睇緊另一本佛書,下次分享。
佛学是一種自修,其他單一神的宗教,有其根本的排斥性。無得互容也。
回覆刪除嚴兄,
回覆刪除強調排他以肯定自存價值的世代應該漸漸遠去,追求和平的普世價值,應該才是正信態度。如果只懂得高舉宗教旗幟,而加深人類世界分裂,我想就是與宗教的善意本質背道而馳。當然,如何詮釋教義,就要看各人的心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