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不存在的旅行

書名:不存在的旅行
作者:柴路德
出版:三聯書店
年份:2013年
 
當吵吵鬧鬧變成常態,插科打諢等如醒目,沉默就好像是弱勢邊緣的一群。其實意見多可能因為見識小,當看透世情或滿腹經綸之後,沉默可能是一種境界。柴路德《不存在的旅行》就是一本關於沉默的故事。
 
作者畢業後的間隔年,參加了一個環球NGO組織「Up with People」,這機構於1965年在美國成立,每年從全球選拔數十位年青人,為期半年或一年,一同前往世界各地,透過音樂、表演等巡迴義工行動,關懷不同社群,也令世界變得大同。
 
為鼓勵年青人寫作,從2006年開始,三聯書店與新鴻基地產合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這兩年一度的比賽,每次均吸引不少年輕作者參予,而每次獲獎的作品,都可說是令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之作。本年度比賽已是第四屆,收集了超過5,500份參賽作品。
 
這《不存在的旅行》就是得獎作品之一,記錄了柴路德在「Up with People」的經歷。在大半年時間內,與來自大約30個國家(美國、英國、德國、芬蘭、希臘、波蘭、日本、尼泊爾、孟加拉……),分別說著18種語言的義工同行到訪亞洲、美洲等不同地方超過30個城市,每到一處就與當地服務小孩有關的公益團體聯系,如教會、醫院、學校、孤兒院等等。讓孩童接觸世界的同時,也讓義工接觸世界。
 
在這場旅行學習的過程中,柴路德探索了與沉默對話,原來可以是一次很豐富的內容,是一次正常語言背後的不尋常探索,尋找每位沉默者那個真實而不存在的「我」,隱匿在沉默背後的故事。
 
「我確實記錄了路上的各種人。可這分明是一種偽遊記。在漫遊路上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我只是記錄那些不開口的人。他們分明不說話,但我邪惡地『迫使』他們開口,再貪婪笨重地記錄。往事可能還未發生,未來便已逝去。
 
這就像是一場根本不會存在的旅行。」
 
而就在這充滿音符的旅程中,作者卻更在意音符之間的靜默。
 
「墨西哥城貧民窟的女孩,為何手拿一盒中國清涼油默默不語,而其至少數年不開口講西班牙語……。香港祖孫三代,父親對過去諱莫如深,而祖父則死守禁區舊地……。美國亞利桑那不知名的小城,老人和啞巴女兒花去了多長時間,才能用手語為一個簡稱為『SB1070』的法案所侵犯的人們禱告……。台灣花蓮眷村的老兵晚年失語,但還執拗地好像和空氣對話……。還有作者回憶『我叫噗通,來自花彊』裡描寫路遇另一個自己沉入記憶,1996年移民城中學一個非愛情事件……。」
 
這書應該不是遊記、傳記、社科調查、紀實攝影、人物特寫,更不是小說,或所謂間隔年記錄。柴路德用心觀察從口吃少年,失語癥患者,啞童到拒絕說話的女人;從寡言拾荒者,阿爾茨海默老人,語言不通的移民,到習慣了閉嘴的保管員。構成這可能是一本兼容現實和想像,關乎沉默者的個人筆記。
 
作者自述「沉默欲罷不能,驅之不去,就像一條『不存在』的黑犬,如影隨形。一直以來,我也有一條這樣的黑犬。」從出生在四川攀枝花的何謙,到「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柴路德,相信背後也有一段精彩的「不存在的旅行」。
 
當語言成為噪音,在囂鬧而乏味的城市,沉默可能是一種境界。
 


8 則留言:

  1. 回覆
    1. 卡臣,
      所以作者對一些生命中沉默的體會,是累積的成果...難得!

      刪除
  2. 我很喜歡這數句:「柴路德用心觀察從口吃少年,失語癥患者,啞童到拒絕說話的女人;從寡言拾荒者,阿爾茨海默老人,語言不通的移民,到習慣了閉嘴的保管員。構成這可能是一本兼容現實和想像,關乎沉默者的個人筆記。」描繪猶如電影的畫面。

    我想,你是否要把NGO的全名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列出?否則有些人可能會不知是什麼。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佛爺,
      謝謝補充...
      作者文筆秀麗,編寫俱佳...我只節錄及引用部份內容分享閱後感覺,希望不會詞不達意吧>.<!

      刪除
  3. 喺而家嘅香港,大部份嘅語言,真係噪音嚟o架。 :)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世純,
      係呀,所以我搵咗幾年前喺"南生圍"影的一張相結尾...
      嗰日一個人影咗一日相...好靜,好沉默,好舒服...
      最可悲是大部份語言係噪音...而大部份生活卻是空白...無奈-.-!

      刪除
  4. 「我尋晚o係街口吃了碗魚旦粉,今朝便秘看著爛橙日報...」
    大部份的報章專欄同博誌,都是長篇一點的 facebook 爛貼。我出身於報界,但已沒什興趣看報。大部分速速看標題就算。
    呢位柴路德的方向看來頗吃力,討好與否就要讀過至知。
    多謝提供「另類」貼士。

    回覆刪除
  5. 嚴兄,
    謝謝留言...你「引號」內引文的引言令人會心微笑。
    香港現在的傳媒生態的確有每況愈下的趨勢,今人無心機之事也。
    晚輩當年也曾在報界工作,荔枝角返工,後搬九龍灣...心灰意冷。
    現在覺得"隨便做份雜工"好過...能夠維持閱讀興趣,心滿意足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