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鄧小平時代
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
出版:三聯書店
年份:2013年
作者傅高義早於六十年代已在哈佛大學開始中國語言及歷史研究;七十年代出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九十年代出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傅高義對中國近半世紀的研究,是我對《鄧小平時代》感興趣的原因之一。
本書於2011年分別獲得《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金融時報》等推薦為最佳圖書,同年入選《紐約時報書評》編輯推薦書目,及於2012年獲得萊昂內爾•蓋爾伯獎
(Lionel Gelber Prize)。各媒體對《鄧小平時代》的肯定,是我對這書感興趣的另一原因。
閱讀《鄧小平時代》可考慮英文版、中文繁體版及簡體版。香港繁體版由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而國內簡體版則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我對國內簡體版比較感興趣,因為兩地文化差異及社會背景不同,國內版本跟香港版本的內容有若干編輯修訂,想了解兩地版本的差異及國內對這類政治題材書籍的尺度如何,是我選擇閱讀國內簡體版的原因。
曾經在「Nothing Too Serious」網誌看過一篇「《鄧小平改變中國》近三十年國史」閱讀分享,內容語重心長,掌握文本精髓,是了解本書的好材料。網誌作者把閱讀這書最大的意義一語道破:「明白中國從何而來」。關於這觀點我想應該沒甚麼補充了,有興趣的讀者可參閱上述網誌。只是除此以外,我也看到了閱讀這書的另一意義:「展現中國改革開放」。
傅高義在鄧小平為主線的《鄧小平時代》,以中國近代各種內憂外患事件為背景,分層展示「改革開放」結構,是閱讀過程中的深刻印象。鄧小平主導的改革開放近三十年,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外交多方面,走過千瘡百孔的歷史道路,為的就是中國未來。
或許一些讀者並不認同國內簡體版編輯修訂部份內文,但我認為簡體版內文改動,亦經過作者審閱、同意,保留原文主旨為原則,以配合國內社會情況,能接觸更廣泛讀者層面。而且以往一些所謂敏感題材,例如文革前後派系鬥爭前因後果,甚或八九六四事件等等,簡體版都保留了文本具體描述,可算是難得先例。所以要說簡體版是展現了國內出版尺度的一次改革開放亦不為過吧。
歷史從來應該是向前看,也就是「改革開放」的意義。《鄧小平時代》結合了個人傳記與宏觀大時代,對了解「中國」可有不少啟發。如果對閱讀沒興趣,這書會令人卻步,因為全書超過六十萬字,七百多頁,厚度約四厘米,拿到手上是一本實實在在的重量級著作。如果對中國有負面偏見,本書會令你看得不明不白不是味兒,傅高義花十年時間走訪各地,採訪多位中外政界人士包括異見份子,根據各種資料而整理出的分析敘述,與一些坊間流傳大相徑庭。但如果想了解中國,開啟思想空間,這書值得一讀再讀。
「這本書雖然名叫《鄧小平時代》,但是我要寫的其實不只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傅高義
後記:西安除了兵馬俑、華清池,也有一處地方值得一到。閱畢《鄧小平時代》想起在西安「七賢莊」附近的「八路軍」舊址,這裡是抗日時期的重要地標,建築物內保存了不少當年文物,牆上掛著鄧小平及劉少奇照片的房間,就記載了鄧小平一段歷史,也是令人明白中國從何而來的一處歷史建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