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我是馬拉拉

書名:我是馬拉拉
作者:馬拉拉‧優薩福扎伊、克莉絲汀娜‧拉姆
出版:愛米粒出版
年份:2013年

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人類內心深處是如孟子所說善本善,還是如荀子所言性本惡。或是有一/九、二/八、三/七……的比例分別,又或其實從來都是遊走於兩極之間度過一生。

這本《我是馬拉拉》讓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輝,也看到了人性的黑暗。本書由兩位作者合著:馬拉拉‧優薩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克莉絲汀娜‧拉姆(Christina Lamb)。從親身的記述到旁觀的描述,從兩位作者的背景可以看到一個國度的悲哀,或者也是一個世代的悲哀。

馬拉拉於1997年在巴基斯坦出生,父親是一位思想開明的校長,致力於兒童不分男女都應該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也曾經因此而受到恐嚇。自小受家庭教育影響,令馬拉拉明白教育的重要,十一歲便開始以筆名高爾‧瑪凱(Gul Makai)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發表網誌,內容是關於她生活的地方在塔利班組織控制下,女孩子被阻止接受教育的生活情況。

為女孩子爭取教育機會的同時,也暴露了在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導致她在2012年10月9日,在回家途中的校車上遭受到槍手襲擊,向頭部近距離開槍射擊,生命一度危殆,最後可說奇蹟生還,並且康復後更勇敢地繼續這場爭取女孩子應該接受教育的運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形容馬拉拉被槍擊事件是「非常惡劣且懦弱的行為」。本書就是關於這場運動的前因後果。

另一位作者克莉絲汀娜,是一位資深的女性戰地記者,從1987年報導巴基斯坦與阿富汗戰爭消息開始以敢言見稱,精湛的戰地紀錄令她得到不少獎項,包括五次獲得英國年度外派記者獎,以及專為戰地記者而設的「普利巴優‧卡爾瓦多斯獎」(Prix Bayeux-Calvados des Correspondants de Guerre)等等。本書內容記錄了馬拉拉真摰的分享,再加上克莉絲汀娜專業的報導,讓讀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一個我們陌生的國度,也讓我們更了解對「人權」究竟有多少了解。

後記:分享。

在全球一體化資訊科技高速發展下,「天涯若比鄰」成為了虛擬世界的口號,但在現實世界,我們對世事有多少了解。現時全球大約有五千七百萬名適齡兒童沒有機會上學,其中大約三千兩百萬名是女孩。若再考慮其他在天災人禍下生活的兒童境況,實在令人黯然。孟子說「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超過二千年,但其實我們是否真的明白意思。

最近我有幸成為「救助兒童會」(Save the Children)的捐款人,向有需要的小朋友分享一點關懷。如果有興趣了解詳情可以參閱香港救助兒童會網頁:www.savethechildren.org.hk 或致電香港救助兒童會捐款熱線查詢:3160 8786。

其實我們是有機會改變世界,令下一代有盼望的機會。


(照片轉載自救助兒童會網站)

2014年7月12日 星期六

佔領資產

書名:佔領資產
作者:岑皓軒
出版:麒麟書業
年份:2013年

作者從上一本《劈炮吾撈》到這一本《佔領資產》的主題很相似,就是如何實現「自由」的理想。以親身經歷講述如何面對實際生活問題,內容不算複雜,道理不外乎是關於工作、秘撈、儲蓄、投資、增值,當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就可以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簡單道理說來容易,但偏偏不少「月光族」生活,卻可以用「外表風光,內裡陰乾」形容。作者指出問題的基本其實是關於「心態」,工作的心態、儲蓄的心態、投資的心態,總結就是生活的態度。

建立安穩生活,就是從建立正確理財觀念開始,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不要以為理財是富人專利,作者認為只要有收入,就須要理財,不同收入的多寡就有不同的理財方法,否則只會「左手入,右手出」加入月光族行列。如果不幸有「酸葡萄」反應,再加上一點自卑感作怪,產生仇富心態,更可能變得缺乏上進心又憤世嫉俗,事無大小不斷為各種問題找藉口推卸責任,結論可能都是社會的錯,其實是在浪費生命虛耗光陰。所以作者除了分享各種儲蓄及投資心得,也花了不少篇幅講解他的「佔領資產」心法。

今時今日講佔領好像有點抽水成份,而且作者的實戰經驗也可能不是永遠放之四海而皆準。但無論如何,努力工作、儲蓄投資、學習增值,應該總算是正確的生活態度。活在當下說來瀟灑,但缺乏安穩的生活計劃,若果生活環境有變,就容易陷入困境,短暫的瀟灑或者只是一種逃避藉口。作者強調為長遠生活著想,我們應該及早計劃「佔領資產」為生活累積財富。

岑皓軒從《劈炮吾撈》講計劃工作,到這一本《佔領資產》講計劃退休,其實主要內容都是分享他的正面思考:「失敗的人不斷找藉口,成功的人不斷找機會」。如果希望改善生活質素,相信作者所講的「佔領資產」計劃是值得參考,從正視經濟問題開始,為自己建立自由自在的生活,應該是值得鼓勵吧。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曾經

書名:曾經
作者:林夕
出版:亮光文化
年份:2014年

放下《曾經》便想起「人生有幾多個十年」。最近出版的《曾經──林夕90前後》結集了林夕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出版的《某月某日記》、《即興演出》及《盛世邊緣》等三本書的文章。轉眼已經超過二十年。

如果林夕的歌詞是濃縮的世情,他的文章應該就是生活的原稿。閱讀這本2014年版的《曾經》就是閱讀一本日記。內容似是亂中有序,又像序中有亂,可能是作者的性格,也可能這就是有八、九十年代成長經歷的集體回憶。

閱讀一本好像遺忘了多年的日記,散亂而平淡的片段帶點莫名親切,那份熟悉感覺,除了喚起過去回憶,也喚醒了自己原來並不孤單。我們的日記都大同小異。

林夕為2014年的《曾經》引言:

起初 你曾經有血有肉的 日誌

巴不得 拍成賺人感慨的 青春片

其後 曾經自以為是 敏感的絮語

他人看來是齣嘮叨的 不連續劇

到頭來 你也成了 他者

如偷窺了千萬人殊途同歸的日誌

省略了 咦唉喔嘿

無驚 無喜 也無悲

百年 之後

沒能在明通鑑清實錄中走過場

倒是閒人的 小幸福

林夕把生活碎片化成悅目絮語,我們曾經都是這樣看人、看事、看物、看世、看情。放下《曾經》方知要放下「曾經」並不容易。聽說豁達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開心的人不問將來。但無論如何回首過去,原來平淡就是幸福,生活從來都只是「得啖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