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2日 星期六

被遺忘的王國

書名:被遺忘的王國
作者:顧彼得(Peter Goullart)
出版:雲南人民出版社
年份:2012年
 
一本普普通通平裝印刷的小書,如果封面上沒有「麗江1941-1949」的標題,《被遺忘的王國》應該不算太吸引。上世紀四十年代是多災多難的年代,日本侵略令全國生靈塗炭,國共內戰又是一場災難,一個外國人生活在1941至1949年的麗江,究竟是怎樣一回事。
 
本書作者顧彼得(Peter Goullart)是一位從俄國遠道而來的背包客,因為從小對東方文化感興趣,所以在二、三十年代便開始前往中國了解心目中神秘的國度。經過一段時間在上海生活和工作,顧彼得於1941年被中國工業合作社委派前往雲南麗江拓展業務,其實也開始了一段曲折離奇的經歷至1949年離開。
 
這本《被遺忘的王國》(Forgotten Kingdom)記錄了作者在那混亂的時代,身處當年非常偏僻的遙遠地方生活。在麗江九年時間的經歷,從最初的工業合作社工作開始,然後被政府委任為麗江航空站站長,計劃麗江的航空業務。其後開設了一間醫務所,需要的醫藥用品由紅十字會捐贈,為市民提供服務,最後更開辦紡織合作社提供了不少工作機會,是當年創新的嘗試。
 
不同的生活、工作經歷,讓作者對麗江有不同體會,深刻的印象結集成《被遺忘的王國》書內不同故事──「初識麗江;與納西人的深入交往;我在麗江的醫務工作;殉情和東巴儀式;麗江的節日;納西族的音樂、美術與悠閒時光;工業合作社的進展……」等等,每篇都是一個世紀前的麗江印記,也是一位冒險家的傳記。
 
作者最後在書末寫道「我一直夢想找到一個被重重大山隔絕了外部世界的美麗地方,並生活在那裡,……在麗江我也找到了自己的『香格里拉』。」
 
這書令我想起漂亮的麗江印象,古城於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當年作者取道從雲南昆明騎馬前往麗江,路上經歷有驚無險,今日前往麗江可選擇航空或陸路交通,在路上看到遠方的雪山及沿途風光應該還是一樣的吸引。
 
書內一些照片記錄了一世紀以前的風景,其中一張就是麗江公園,時至今日湖畔三層高的涼亭並沒多大變化,只是拍攝的照片由黑白變成彩色罷了。
 
在〈納西族的音樂、美術與悠閒時光〉文章內的生活文化,或者只有在偏遠的地方,悠閒才可以保存得妥當。在忙碌而複雜的城市生活,悠閒這觀念或者已經是奢侈的代名詞。
 
今日的麗江古城已經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部份地方甚至有點過份熱鬧,失去了昔日的簡樸面貌,歷史發展總帶著在所難免的取捨,餘下就是一點點讓遊人懷念昔日的感覺吧。
 
雖然已經不是當年的合作社模式,但各種富有民族色彩的手工藝仍然是這裡的特色產品,承傳了悠久文化。例如被譽為文字活化石的「東巴文」是現時世界上少數仍然保存完整的象形文字,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一些工藝品就是以這些文字作為圖案設計。
 
時移世易不可能期望今日的麗江古城仍然是一個「被遺忘的王國」,但走在大街小巷的石板路上,那份遙遠的感覺還是有一點點,當然還要看看在旅途上有沒有那份思古之幽情了。
 
在〈麗江的節日〉文章內描述了一些傳統的東巴宗教儀式,情節是不甚了了,但那份對大自然崇拜的神秘感,可能就是城市人比較缺乏的那種天地人共融感覺吧。
 
到了麗江當然要欣賞玉龍雪山的宏偉風景,而最佳觀賞位置應該是「牦牛坪」的高山平原,在這裡可以找到作者夢想一個被重重大山隔絕了外部世界的美麗地方感覺。
 

在〈殉情和東巴儀式〉文章內記載了當年麗江一些以殉情告終的年青人愛情故事。這些悲劇可說是反映了小數民族的純真性格,隨著社會文明發展,這類悲劇已經成為傳說,而隨著社會的文明發展,《被遺忘的王國》亦已成為傳說。昔日的麗江,或者就永遠保存在漂亮的麗江印象吧。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蕭紅自編詩稿──心語

 

書名:蕭紅自編詩稿──心語
作者:蕭紅
出版:外文出版社
年份:2013年

每次讀蕭紅,每次都傷感。但我還是喜歡讀蕭紅的文字,讀她的文字不是讀一個故事,而是讀一個時代,讀一段人生,讀一片在亂世中的哀愁。

她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應該是《呼蘭河傳》,一個述說自己家鄉的故事、成長的孤獨、時代的變遷……。而《蕭紅自編詩稿──心語》則可能是我比較喜歡的蕭紅另類作品,因為短短的詩句流露出作者心情,展現了她的心路歷程。

一書兩冊的《心語》,一冊是平裝的編註版本,講解詩句內容、背景,讓讀者容易看得明白。在〈蕭紅傳略〉篇幅裡述說蕭紅短暫的一生經歷,看得令人動容。另一冊是絲絹封面,配上燙銀字體的精裝版本,內容是原稿真跡複印,把珍貴手稿重現讀者眼前。
 
蕭紅詩集手稿,收藏於北京魯迅博物館,當中六十首詩有些曾在報刊發表過,也有一些從未發表。外文出版社的版本以原稿真跡複印,以及附上編註版本,讓讀者可清楚了解蕭紅生平及她的作品意識形態。

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的呼蘭縣,1927年在哈爾濱就讀於東省特別區立第一女子中學,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及追求獨立生活的意願。在動盪時勢為了自己的理想,她過著可謂居無定所的顛沛流離生活,從國內東北至南方都有她的足跡。可能是北方人性格堅毅,令她為了學業可以離家遠去,為了愛情可以悔婚、私奔、離婚、放棄私生子,為了寫作更是一生過著難堪生活。

艱難生活好像從來都是作家搖籃,日本侵華期間在逃難路上就完成了一些傳奇般的作品,例如《生死場》寫的是關於戰爭中生死的故事,魯迅為這書寫序言,就說這是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篇力透紙背文章。魯迅當年評價蕭紅為「當今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肯定了蕭紅在現代文學的地位。

造物弄人總是紅顏命薄,戰爭期間蕭紅最後逃難至香港,在淪陷時期逝世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的臨時醫療所,終年31歲。「我將與藍天碧水永處……」是蕭紅最後遺言。

生命不在乎天長地久。

以為事過境遷,但蕭紅故事從來都令人感動。電影導演許鞍華曾經表示開拍蕭紅故事,是她四十年來的心願,一路幾經波折現在終於成事。片名《黃金時代》構思自蕭紅在書信中說:「這不正是我的黃金時代嗎?」今日回望,實在有點淒滄。角色由湯唯演繹蕭紅一生,相信是值得拭目以待的一部電影。

缺乏磨練的生活,我們不會知道生活;缺乏生活的磨練,我們永遠不會懂得生活。

「月圓的時候,可以看到;月灣的時候,也可以看到;但人的靈魂的偏缺,卻永也看不到。」──蕭紅
 

2014年2月6日 星期四

一個複雜故事

書名:一個複雜故事
作者:亦舒
出版:天地圖書
年份:2007年
 
如果愛情有方程式,亦舒應該對所有配方都瞭如指掌。她的作品差不多全部都以愛情為主題,部份情節更可能近乎超現實,但愛情小說的吸引,應該就是因為她的超現實。幻想跟希望只是一線之差,能否讓讀者愛上一本愛情小說,這一線之差應該就是所有閱讀樂趣的所在。
 
亦舒原名倪亦舒,是作家倪匡胞妹,多年前倪匡曾經說過:「亦舒自小在香港長大,她的小說,和香港人的脈搏頻率相同,是地道的香港文學。她的小說不矯揉造作,有著香港人的性格。」
 
無論是小說故事或是作者現實生活都帶點傳奇色彩。對描寫各種人際關係或人情世故,雖然總好像離不開情與愛,但每篇故事都有她的吸引,一些疑幻疑真的情節,好像現實般寫照著世間豐富的感情世界,或者就是她的寫作風格展示她的閱歷。
 
亦舒的故事大多以現代都市生活為背景,主題亦多數是在錯綜複雜的人際網絡裡發生的感情故事,能夠讓讀者看得投入甚至有置身其中的感覺,在閱讀中暫時脫離現實,就是作者成功之處吧。
 
對《一個複雜故事》的興趣或者跟她的電影有關。這部電影由演藝學院首屆電影製作碩士畢業生參與製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拍出水準作品,可說是誠意與信心的考驗。可能是希望支持本地創作,亦舒並沒有收取這小說任何版權費用,而且同意修改細節,令故事更具電影感。一向爽直的性格,感覺與她筆下故事的女主角有點相似。
 
故事內容是由一名大學生願意替一位富商做代母產子開始……,然後情節發展出「一個複雜故事」吸引讀者。作者對角色安排及性格描寫,令內容曲折得有趣,也讓讀者看到各種人際關係中不同的友情、愛情、親情等等意思,可說是一本沒有愛情的愛情小說,但又洋溢著溫馨的感覺。
 
有興趣想想愛情是否從來都是一個複雜故事,不妨由《一個複雜故事》開始,或者從字裡行間可以找到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