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淡綠生活


書名:淡綠生活
作者:陳微薇
出版:明報周刊
年份:2012

當社會文化到了一個地步,從一瓶蒸餾水到一名公司職員都可以用完即棄,在這種大環境下說環保珍惜資源、持續發展等等概念,的確有點天方夜譚感覺。但《淡綠生活》可說例外,在書店看到「《明報》叢書系列」把陳微薇的文章結集成書,我差不多毫不猶豫地買下。讀陳微薇關於環保的文章,對可持續發展的見解,每次都是一次反思的經驗。這類以環保為主題又帶點時事資訊的故事,能夠結集成書繼續流傳,也是一次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吧。

如果感覺五光十色生活令人目眩,甚至有點無所適從,不妨看看《淡綠生活》說的「淡綠生活」。封面設計是以「紅白藍系列」知名的設計師又一山人作品,這次以「Pantone」色卡對照為封面設計概念,帶出了「色彩學」裡綠色的色譜多樣化,隱喻綠色生活……。話說回頭,其實只要懂得認識生活不同層次需要/須要/想要,正確掌握綠色的生活節奏,在日常普通不過的生活裡,也可以活出豐儉由人的理想舒適生活,體驗綠色生活的多樣化,更加可以認清生活的主角應該是「人」而非「物」。

在開首「自序」作者談及本書源起:「『淡綠』源於與好友談起今日香港社會的奢靡,物質極度充裕,價值卻嚴重匱乏。資本主義只講消費消費再消費,成本卻由環境埋單。……淡綠宣揚中庸之道:以科學及理智方式思索現代都市人的生活,不要炫耀消費,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廣告促銷下,停一停、諗一諗。……慾望無窮,資源有限,淡綠提倡都市人可行的生活方式,與大家分享,做多做少,各自思索,各自修行。如果人生是一幅畫布,濃墨重彩式的消費模式去到極致,終會令人迷失方向,為生活添一抺淡綠,給自己透透氣,多一點心思,少一點浪費,人生一樣可以燦爛多姿。」

讀一篇充斥專有名詞學術用語的環保科學文章,平鋪直序探討資源錯配與氣候變化可以是一服催眠良藥。又或是提倡反智生活,脫離社會回歸原始的與世隔絕方式,更容易令人覺得綠色生活不切實際或高不可攀,是曲高和寡之作。而《淡綠生活》往往就是從最普通的生活場景開始,思考環保與生活關係。簡單如一杯水,作者就說出了不少習非成是的謬誤觀念。

「香港平均每年使用9.5億立方米的精水,每日人均約用了220公升,是全球第四高。」市民在習慣了自來水方便的同時,有沒有想過香港用水的質素、成本,其至規劃問題,尤其當涉及東江水的時候,不少人也喜歡以一句「我地比咗錢」為終極答案。要為環保說教,的確有點困難,但作者還是不厭其煩說著鄰近地區面對相同問題的不同答案,作為特區政府當然責無旁貸,但市民的環保意識也有反思空間吧。

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已是老生常談,如果以為香港空氣污染問題是源於珠三角工業發展,是說明了不少人的環保意識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階段。作者在解說空氣污染問題的文章中,羅列了不少資料數據,說明香港空氣污染問題其實大部份是源於本地,香港空氣污染指數是倫敦2.7倍、紐約3倍,終於到了「超英趕美」地步。作為特區政府當然責無旁貸,但市民的環保意識也有反思空間吧。

其他文章例如關於「固廢」、「廚餘」等問題,更可說是「慘不忍睹」之作,「香港人全年浪費的食物約118萬噸,足夠一千七百萬人吃足一年。」的而且確,香港每日的廚餘,佔本地固體廢物超過四成,加速令堆填區成為重災區的原因。

另外「香港每年製造六百多萬噸垃圾,人均垃圾量更是日本和韓國的兩倍。」實在讓我們應該想想,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是否已經到了應該重整的時刻。

還有「而全球已發展國家的人口只有20%,卻消耗了地球八成的資源。」當我們高談闊論各種「平權概念」的同時,其實是否懂得反思自己的位置及消費良心。

陳微薇的《淡綠生活》並非環保專家自嗚清高之作,只是從各種生活場景,淡淡說著綠色原是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元素,也是需要珍惜愛護的大自然元素,有興趣了解更多環保訊息的讀者可以瀏覽她的網誌:http://chanmeimai.com/wp/

草草完稿一刻正是八號風球懸掛,颱風「天兔」抵港風起雲湧之時,窗外風聲肅肅之際,感覺面對大自然力量,其實我們都渺小得不自知。如果真以為各種天然資源可以予取予攜,而妄顧環保之道,到了日後明白自作自受之時,可能為時晚矣。當過度消費成為時尚,華衣美食成為生活必需品,但藍天白雲一口清新空氣卻又變得遙不可及……。希望這不會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吧。



Holga 120wpc 6x12 wide pinhole camera 45sec / Kodak 120 Ektar 100 Film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斷捨離

書名:斷捨離
作者:山下英子
出版:平安文化
年份:2013
 
這本簡單得有點複雜的小書可以位列本地書店暢銷書榜,是令人有點意外。從2011年出版至今已經加印二十五版,應該是始料未及之事。表面看《斷捨離》說的就是「廢物處理」問題,但話題說到深處,其實是探討生活態度。如果相信性格能夠改變命運,那生活態度應該就是命運的軌跡吧。
 
作者山下英子以過來人的經驗,訴說家裡亂七八糟的雜物,也同時如何把生活搞得一團糟。原來生活質素的優劣,跟物質生活的多寡並非是正比的關連,當然也不必是反比的關連,過清教徒般的生活。問題應該是如何處理物質跟生活的關係,從而改善與自己的內心關係,甚至人與人的關係,說得好像有點「玄」,但《斷捨離》說的就是這一種實實在在的「玄」。
 
處理家庭與工作雙管齊下的都市壓力應該是不少人每日遇到的問題,在逃避與面對之間,作者選擇了學習瑜伽。從默觀靜修的過程中,領悟到放下心中執念的方法,並透過生活實踐把理念付之實行,總括並整合為「斷行、捨行、離行」等互相影響的步驟,簡而言之就是本書名《斷捨離》。
 
封面標題「改變三十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看來有點誇張,跟書名大字旁邊的註解也好像不大對照,「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捨棄多餘的廢物」;「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但全書內容就是按部就班講解兩者關係,如何從整理雜物的過程,帶出改善生活重質不重量的道理。
 
在過度消費的社會,對物質的執著就像生命存在的引證,然後過著現代的悲情城市生活,窮得只剩下錢的日子,的確是值得令人反思。山下英子從2000年開始以創新的「雜物管理諮詢師」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講座,介紹「斷捨離」生活方式,從整理雜物及處理廢物開始,重整生活節奏「從看得見的世界,走進看不見的世界」,引起了社會上關於心靈改造而心意更新的話題,在物質豐富的社會這的確可算是一種善行。
 
書內「活著就是不斷地選擇──鍛鍊『選擇力』」文章可說是「斷捨離」的重點,但也可能是最難掌握的重點,尤其對於活在「唔知自己想點」的一類人,這更加是難以理解。所以在飽受照顧呵護中成長的一代,要實踐「斷捨離」生活的確有點難度,但也可以是經歷成長的轉捩點。
 
貪得從來只會無厭,知道足夠就是常樂的開始。其實從面對物質世界轉化為處理心中雜念,把生活納入正軌的道理,良久以來佛學「貪、嗔、癡;戒、定、慧」所說就是執著的問題,要捨棄才會得到的「捨、得」道理。如果感覺宗教與生活關係太虛無縹緲,這本《斷捨離》就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手冊吧。

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不存在的旅行

書名:不存在的旅行
作者:柴路德
出版:三聯書店
年份:2013年
 
當吵吵鬧鬧變成常態,插科打諢等如醒目,沉默就好像是弱勢邊緣的一群。其實意見多可能因為見識小,當看透世情或滿腹經綸之後,沉默可能是一種境界。柴路德《不存在的旅行》就是一本關於沉默的故事。
 
作者畢業後的間隔年,參加了一個環球NGO組織「Up with People」,這機構於1965年在美國成立,每年從全球選拔數十位年青人,為期半年或一年,一同前往世界各地,透過音樂、表演等巡迴義工行動,關懷不同社群,也令世界變得大同。
 
為鼓勵年青人寫作,從2006年開始,三聯書店與新鴻基地產合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這兩年一度的比賽,每次均吸引不少年輕作者參予,而每次獲獎的作品,都可說是令人耳目一新,另眼相看之作。本年度比賽已是第四屆,收集了超過5,500份參賽作品。
 
這《不存在的旅行》就是得獎作品之一,記錄了柴路德在「Up with People」的經歷。在大半年時間內,與來自大約30個國家(美國、英國、德國、芬蘭、希臘、波蘭、日本、尼泊爾、孟加拉……),分別說著18種語言的義工同行到訪亞洲、美洲等不同地方超過30個城市,每到一處就與當地服務小孩有關的公益團體聯系,如教會、醫院、學校、孤兒院等等。讓孩童接觸世界的同時,也讓義工接觸世界。
 
在這場旅行學習的過程中,柴路德探索了與沉默對話,原來可以是一次很豐富的內容,是一次正常語言背後的不尋常探索,尋找每位沉默者那個真實而不存在的「我」,隱匿在沉默背後的故事。
 
「我確實記錄了路上的各種人。可這分明是一種偽遊記。在漫遊路上遇見的形形色色的人,我只是記錄那些不開口的人。他們分明不說話,但我邪惡地『迫使』他們開口,再貪婪笨重地記錄。往事可能還未發生,未來便已逝去。
 
這就像是一場根本不會存在的旅行。」
 
而就在這充滿音符的旅程中,作者卻更在意音符之間的靜默。
 
「墨西哥城貧民窟的女孩,為何手拿一盒中國清涼油默默不語,而其至少數年不開口講西班牙語……。香港祖孫三代,父親對過去諱莫如深,而祖父則死守禁區舊地……。美國亞利桑那不知名的小城,老人和啞巴女兒花去了多長時間,才能用手語為一個簡稱為『SB1070』的法案所侵犯的人們禱告……。台灣花蓮眷村的老兵晚年失語,但還執拗地好像和空氣對話……。還有作者回憶『我叫噗通,來自花彊』裡描寫路遇另一個自己沉入記憶,1996年移民城中學一個非愛情事件……。」
 
這書應該不是遊記、傳記、社科調查、紀實攝影、人物特寫,更不是小說,或所謂間隔年記錄。柴路德用心觀察從口吃少年,失語癥患者,啞童到拒絕說話的女人;從寡言拾荒者,阿爾茨海默老人,語言不通的移民,到習慣了閉嘴的保管員。構成這可能是一本兼容現實和想像,關乎沉默者的個人筆記。
 
作者自述「沉默欲罷不能,驅之不去,就像一條『不存在』的黑犬,如影隨形。一直以來,我也有一條這樣的黑犬。」從出生在四川攀枝花的何謙,到「年輕作家創作比賽」的柴路德,相信背後也有一段精彩的「不存在的旅行」。
 
當語言成為噪音,在囂鬧而乏味的城市,沉默可能是一種境界。